2025年,AEM制氢技术的发展趋势!
2025年,AEM(阴离子交换膜)制氢技术的市场发展将处于快速商业化突破期,但仍面临成本竞争力和规模化应用等诸多挑战。
1. 技术进步与商用突破
2025年,随着膜材料创新(如抗降解涂层)和非贵金属催化剂(如镍、铁基)的应用,AEM电解槽的寿命有望进一步提升,大功率电解槽的性能将会趋于稳定并开启量产,AEM制氢设备在稳定性与产能方面将逐步接近商业化需求。
而在应用项目方面,自2024年9月份稳石氢能中标兆瓦级AEM应用示范项目后,标志着AEM兆瓦级技术已开始商用探索,2025年全球范围内可能出现更多兆瓦级AEM制氢示范项目,欧洲、中国和北美等地区有望率先落地,兆瓦级AEM制氢系统将用于验证该技术路线与大规模风光电力的耦合能力及动态响应性能。
2. 成本下降,技术迭代,产业发展
AEM催化剂无需贵金属(如铂、铱),原材料成本具备天然优势,随着产业成熟,成本将会进一步下降,一旦市场成熟,规模化生产实现后,AEM电解槽成本有望接近ALK水平,成本下降提高了AEM制氢设备的市场竞争力,2025年AEM制氢设备在氢能市场的份额将会有一定程度提升。
除了成本之外,技术的升级迭代也将有一波高峰,自2024年AEM技术市场爆发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宣布进入AEM制氢赛道展开布局,其中不乏央国企和跨国巨头,实力玩家的加入将会推动行业的技术竞争,更高效、更稳定的技术指标将会不断达成,推动AEM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3. 政策与市场需求齐驱动
2025年开年以来,仅2月份我国各地相继发布了24条与氢能相关政策,包括国家政策6条,地方政策18条,如此密集的政策凸显了国家对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视。其中,多项政策精准支持了加氢站、钢铁、化工等在内的细分领域。AEM技术凭借响应快(能深度适配新能源波动电源)、撬装便捷(系统模块化设计)、设备组配灵活等技术优势,能够充分适应多元化用氢需求,在政策与市场需求的驱动下,AEM市场发展后劲十足。
4. 市场格局
与传统技术相比,AEM仍需要攻克商用初期的种种难题,目前电解水制氢市场依旧是ALK和PEM为主导,但AEM技术已经在中低功率场景(如1-10 MW)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项目示范,尤其是需要快速启停和部分负载运行的场景中,AEM技术对比优势更为显著。因此,国内大型绿氢项目会采用“主配ALK,搭配PEM/AEM”的方式进行,但随着AEM商用化日渐成熟,AEM的占比也在逐步提升。
5. 面临的挑战
AEM技术目前产业化体系仍在成长阶段,核心的阴离子交换膜等关键材料厂商数量有限且技术水平不一,规模化生产对来料标准与质量要求较高,供应链领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部分有能力的厂商会选择自主研发生产,这样能够保证技术体系的完整性,有助于提升设备与系统的稳定性,但全自研带来的是前期资金需求大,需要资本长期投入。
总体来看,2025年是AEM制氢技术市场化的关键阶段,据市场调研机构预测,至2030年,AEM电解槽或占据绿氢市场30%份额,但全球市场份额仍有巨大市场空间(约5%-10%),而在不断加码的政策扶持和技术的快速突破下,AEM电解水制氢有望成为绿氢赛道未来的主流技术之一。